大消息公布,中西部为什么坐不住了?

2022-01-25

近日,我国多个省区市2021年GDP数据已经陆续出炉。北京、上海双双突破4万亿大关,数字虽然亮眼,但也在意料之中。

省份方面,广东和江苏依然稳稳占据前二的位置,超过12.4万亿和11.6万亿的经济总量,把全国经济向上拉升了一个台阶。

再进一步,如果把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的GDP加在一起,就已经达到了33.4万亿,足足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29.2%,接近三成!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就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为什么?中西部地区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增速排名生变

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过去十年间,中西部地区崛起了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陕西、山西新兴省份。

这些省份凭借着总部经济、人口虹吸、政策倾斜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出首位度极高的省会城市,以此带动全省的经济增长。

从2019年的GDP数据就看得出来,增长还是非常明显的——

虽然经济总量还是和老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增速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2019年全国GDP增速是6%,广东、江苏、北京、上海都和全国平均增速很接近。这些经济重地的增速,和国家整体水平相对协调。

而中西部地区的新兴省份中,除了陕西的增速稍微低了一些,其他的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7%以上。

2020年的疫情影响很大,不提也罢。2021年是经济复苏的阶段,全国一季度GDP增速一下飙到了18%,全年平均也有8.1%。

这样反弹猛烈的2021年,中西部地区的新兴省份表现如何呢?

几个老牌发达地区的增速,还是在8.1%这个水平线附近,而中西部地区新兴省份的增速则突然变得参差不齐

湖北的增速高达12.9%,不过这与其2020年基数较低的关系很大。四川、安徽只比平均线高了一丁点。山西的9.1%倒是很亮眼,但是联想到今年的全国煤炭短缺……

河南、湖南、陕西的增速都在平均线之下。尤其是河南和陕西,直接掉到了6字开头。

虽然水灾和疫情的影响不小,但是整体来看,这些新兴省份的增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其实,从之前网上流传的西安和上海在这一轮疫情防控的差别中,就能看出不少问题:

前者1300万人,结果健康码两度崩溃,传播范围大,一个月也没能控制住疫情,医疗上的一刀切也造成了不少问题。

后者2500万人,去年11月用了4天就平息了一波疫情。今年1月还出现了全国最小的中高风险区域——一家20平的奶茶店。

差距,绝不仅是数字。

后劲不足,症结何在?

为什么中西部地区的增速优势明显后劲不足,而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老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持续性呢?

城镇化进程放缓

过去20年,与城镇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对基建投资的依赖尤为严重。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增速的双双放缓,大规模造城运动其实已经渐渐接近尾声。

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但基建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还是将渐渐降低。很多中西部城市将失去创造GDP的最直接手段,必然会导致增速放缓。

新兴产业发展乏力

纵观我国的城市竞争格局,不难发现,城市竞争的本质就是产业的竞争。

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城市,无一不是抓住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比如合肥的成功,就来自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光电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风口产业的精准出击。诸如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都是聚焦新兴产业布局,以产业转型升级驱动经济增长的佼佼者,无一例外。

反观大部分中西部城市,即使是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其新兴产业的实力也只相当于东部二线水平。

如果不能以产业为核心,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未来必将陷入增长困境,2021年GDP增速仅为0%的安徽蚌埠就是一个明晃晃的例子。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主要城市在硬件上的差距已经不大。所以,城市间的竞争自然也就上升到了更的高层次——产业和科技创新的竞争。

没有科技创新,产业无力持续攀升;没有产业的支持,科技创新也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过去增速较快的中西部城市,为什么容易后劲不足?根本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 2021年12月9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落户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继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后,这已经是落户东莞的第三个大科学装置。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更需要营造科学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必须长远规划、长期投入,很难在短期内“一口吃成胖子”

这就显出了老牌发达地区的底蕴。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项目的确没有优势,即便是近几年已经开始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但是效果也很难立竿见影。

对标东部先进

中西部如何“有的放矢”

中西部地区有崛起的梦想当然是好的,但是必须建立在既有基础之上。突然之间的飞黄腾达和大跨越,终究是少数。

北京是首都,无需多言。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基础、港口条件、科教水平、金融实力、门户优势,都是无法轻易相提并论的。

所以,对标东部城市学习先进经验没问题,但是真正的出路,还是要结合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去找。脚踏实地深耕努力,找机会卡位。

第一,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成为各项国家战略的主角,是稳固地位、更进一步的必要条件。只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才能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十四五”规划,未来我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依旧是“两横三纵”,原话是这么说的:

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显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这五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最高。

▲ 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再看看5年前的“十三五”规划纲要: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发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

不难发现,5年前的国家战略中,第一层次的城市群只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在“十四五”规划中获得重大提升,这无疑是重大利好。

城镇化国家战略事关高铁、机场、港口等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要关注。

但是,产业和科技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找准方向,主动融入这方面的国家战略有所作为,才是中西部地区实现转型突围的关键。

比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比如“双碳目标”,中西部地区并非完全没有优势。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打好科技创新的底子,尤其是煤炭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等领域,一定要提前谋篇布局。

第二,不管有没有进入规划、战略,永远要争取战略、政策,找机会卡位。昆山,就是一个小县城自我奋斗、卡位争取战略的典型案例。

1984年,中国设置了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这些城市拿到了政策试点资格,被允许建立开发区,对内对外招商引资。

昆山不在这14个城市之列,却自己花钱搞起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决定既没有得到上级苏州市的首肯,也没有获得江苏省的批准。

▲ 借着自费建立的开发区,昆山搞出了苏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全省第一家落户县城的外商独资企业。

不等中央定名分,不要国家给投资,这一系列不合规的“创新”并没有被扼杀,反而被各方“默许”——1988年《人民日报》发文表扬“昆山之路”,才被认为是昆山最终得到认可的信号。

比起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家争鸣”,当下对合规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仍然不乏先试先行的机会。

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用于生产的要素,都要逐渐进行市场化改革。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将会在试点城市的探索中找到解决方案。

中西部地区的几个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如果能争取入选试点,利用要素市场化配置谋得发展先机,卡好位,将为当地的发展水平带来极大提升。

第三,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在既有基础上深耕努力。这方面可以对比一下武汉和郑州。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988年成立,2001年获批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 · 中国光谷。

30多年来,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领军企业。

▲ 如今,光谷不仅继续捍卫和扩大着在全球光电领域的地位,还陆续培育、孵化出了大量的医药、科技企业。

相比之下,同为中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虽然也在2018年跻身万亿俱乐部,但是要弥补的短板还有很多。

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标杆园区、国家级科创平台……这些不只是郑州的问题,也是一大批中西部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能否找到与同类城市的差距并迎头赶上,处理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科技创新的关系,或将成为中西部“黑马”继续奔驰,再创佳绩的关键。

1月17日,最高领导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再次提及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结合GDP数据来看,各省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背后隐藏的产业发展情况、科技创新实力,对外开放水平等等,都有很大改善空间。

还是要丢掉头脑中“政策决定成败,规划造就未来”的唯意志论,打好科技创新的基础,擦亮产业发展的底色,自信地走出一步又一步妙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