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逆转夺银再掀全民滑雪热!冰雪产业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可期?

2022-02-15

玉汝于成,踏雪寻龙。这个冬天最璀璨耀眼的新星,非谷爱凌莫属。

今天上午,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坡面障碍技巧决赛第二轮摔倒的情况下,第三轮以86.23分的成绩夺得银牌,再次点燃了全民的冰雪热情。

这股热情从守在电视机前为运动员加油,转化为在社交媒体上对运动员支援的巨大声浪,更转化为对冰雪运动配套产品的疯狂抢购。

就像2008年奥运会掀起的全民健身热,冬奥会势必将推动冰雪产业蓬勃发展。

然而,这股推动力有多强?能维持多久?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谷爱凌掀起“装备热” 国产雪具能否走上逆袭之路?

火爆的“冰墩墩”等冬奥周边产品,只能算民众热情被激发后的短期受益者。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冰雪消费中,占比最大的其实是冰雪装备:

一件滑雪服三四千元,一块滑雪板三四千元,一副雪镜三千元……再加上其他护具,就算不追求高端,置办一套基础配置的滑雪装备可能就要花掉超过一万元。

冰雪装备溢价高、市场空间大,但国内市场几乎都被国际品牌占据,我国冰雪产业在装备供给端距离大爆发还有一定距离。

从谷爱凌在滑雪装备上就能看出端倪——

1. 滑雪服:ANTA 安踏

▲ 据谷爱凌描述,这件安踏滑雪服背后的金龙图案是她自己设计的。此外,谷爱凌手上的滑雪手套,同样来自安踏 × Beats联合为她打造的「凌」冰雪礼盒。

2. 护目镜:Oakley 欧克利

▲ 从谷爱凌到苏翊鸣,滑雪项目选手大部分都选择佩戴Oakley的滑雪镜,侧面大大的O字母Logo难以忽视。

3. 滑雪板:Faction Skis

▲ 瑞士品牌Faction与谷爱凌联名推出的“人中之龙”系列双板,一面有龙的图腾,另一面则印着“谷”的字样。

4. 滑雪鞋:Atomic Skis

▲ 谷爱凌穿着的滑雪鞋来自奥地利品牌Atomic Skis。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中输给谷爱凌的法国选手泰丝 · 勒德选用的滑雪板同样来自这个品牌。

由于冰雪运动兴起于北欧,包括顶级运动员在内的消费者普遍更信任欧洲品牌,目前来看,还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国产滑雪装备品牌。

不只是滑雪装备,过去我们就连滑雪场内的很多造雪机、压雪车都不得不依赖进口。

不过自从申奥成功之后,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相关生产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力量,如今在进口替代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国内滑雪场能否撑起万亿级大市场?

滑雪装备只是一方面,滑雪场的数量和质量才是推动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谷爱凌今天(2月15日)的比赛场地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云顶滑雪公园,赛道起点的“雪长城”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显得格外壮观。

包括谷爱凌在内,多名滑雪运动员都对本届冬奥会的赛道赞不绝口。一条条不断诞生新纪录的赛道背后,藏着不少“硬核科技”。

据悉,本次冬奥会的雪道用上了南京天光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以高科技为赛道检测赋能。

而谷爱凌2月8日夺冠的场地——首钢大跳台则位于早已停产的首钢工业园内,周围的四个冷却塔让这里充满了“赛博朋克”的感觉。

10多年前,首钢已经从北京石景山迁往唐山曹妃甸。该场地对首钢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充分诠释了中国为实现碳中和做出的努力。

多说一句,自从2014年吹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号角之后,北京开始外迁大量高耗能产业,工业增加值立刻停止增长,急速下坠。

所有人都为北京捏了一把汗。

但是,北京工业增加值的下滑趋势仅维持了不到两年,便触底反弹直冲4200亿元,即便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也没掉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

唯一的原因,就是北京在抛离低端产业的同时,也在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向高端方向攀升。

以集成电路为例。2010年至今,北京国资委投入超过200亿元,采用地方合伙人模式主动创建诸多企业,使集成电路产业在北京异军突起。

如今,中芯北方已成为全国产能最大的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屹唐半导体的干法去胶设备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一,国望光学承担起面向28nm节点的ArF浸没式光刻镜头的研发……

再看新能源汽车。北京依托原现代第一工厂及土地资源,引入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与武汉、合肥、长春等地展开激烈争夺,顺利引入小米汽车总部,撬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正是因为不断的转型升级,北京的工业发展才顺利挺过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阵痛,逆袭上扬。

回到最初的话题,雪场建设情况。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备,国家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滑雪场等基础设施从自然到人工都有大规模增长。

▲ 位于浙江绍兴的乔波室内滑雪场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滑雪场地数量达701个,较2015年增长约140%。但全年滑雪人次仅1288万,渗透率不到1%。

数量快速增长的另一面,是质量的参差不齐。

根据《2019年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国内仅有20%的雪场配有架空索道,大部分雪场没有中、高级道,仅以地面魔毯作为上行设施,只为初学者提供服务,难以满足进阶滑雪者的需求。

中高级配套设施没上去,意味着我国的滑雪人口很大一部分属于体验者,一年最多滑一次。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群转化为滑雪发烧友(每年滑雪4、5次)的比例在我国仅为3%,和发达国家超过10%的转化率存在很大差距。

借力冬奥会 冰雪产业离爆发还有多远?

毫无疑问,冰雪产业是一条新兴的,同时又被各方都看好的赛道。

从国家早前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和《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就可一窥端倪:

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

此外,2021年《全民健身计划》提出,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的目标。

相比2020年冰雪产业6千亿,体育产业2.73万亿的数字,其实就是五年要翻一番。

国家对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非常确定,想象空间也十分巨大。然而,具体到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其热度和持久度就要进一步分析了。

客观地说,想发展出真正成熟的冰雪产业,这几个因素是必须的:

1. 自然条件

和初级滑雪场不同,中高级滑雪场还是要依山而建,不能太冷,风也不能太大,雪季要长,雪质也要够好(自然粉雪>机压面条雪)。

2. 雪场规模

规模上去了才能撑起万亿市场,另一方面也会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把整体价格降下来。

3. 公共交通

滑雪场周围的公共交通必须足够便利,没有高铁、机场,很难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滑雪爱好者前来消费。

4. 公众接受程度

从知道到了解,从接受到热爱需要一个过程,冬奥会在这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 人均收入

滑雪装备、交通费用、雪场门票……滑雪不会太便宜,人均收入高了才有更多人滑得起。

6. 假期

国外有成熟的带薪休假制度,全家人都能灵活安排假期。国内则双休都难以保障,小长假到处人满为患,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冬奥会确实能帮冰雪运动扩大声势,历届冬奥会举办国也都希望以此推动冰雪运动普及。

作为亚洲主要的滑雪市场之一,日本滑雪产业曾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巅峰。1998年,日本滑雪人口达到了1800万(约占总人口14%),也正是这一年,日本长野举办了第18届冬奥会。

可惜的是,冬奥会没能帮助日本进一步提振滑雪产业。2020年,日本滑雪人口锐减到430万,业内将原因归结为国家经济衰退、老龄少子化。

2018年举行的韩国平昌冬奥会,同样没有止住国内滑雪人口的下降趋势。

韩国滑雪产业走的是品质化路线,索道、度假小屋等设施都达到了国际标准,但近年来其GDP增速一直在2%左右徘徊,经济状况低迷,冬奥会的刺激难以长期推动滑雪产业健康成长。

不难发现,滑雪场数量和质量固然是吸引冰雪消费的重要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是国民收入水平。

中国的经济情况显然与上述案例都不一样。

在人均GDP不断跃升达到1.25万美元的同时,中国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大潮,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稳中向好的趋势。

但是,以旅游体验型、城郊学习型雪场为主的现状,依旧是制约滑雪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

一方面,由于国内80%的滑雪场为初级雪场,滑雪体验不佳导致不少人第一次尝试后就流失了,无法转化为稳定消费人群。

另一方面,国内高端滑雪度假区不比国外知名滑雪场便宜,为了追求粉雪和避开人流,滑雪发烧友并不介意多承担一个往返机票的价格,去海外的顶级雪场刷里程。

所以,作为“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现在热炒万亿冰雪市场的概念还为时尚早。

不如多关注眼前,先解决“滑雪1分钟(雪道少、海拔落差不够),排队2小时(缆车数量少、运力不足)”的尴尬问题。

此外,如何使滑雪运动参与人数和复滑率双向提高,如何提高国内雪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吸引国外滑雪者来消费,这些都是国内冰雪产业需要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人均收入和假期,则是事关消费升级的关键问题。“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的过程,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相信共同富裕示范区会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为我们探索出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