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撑不住了,大喊“中国制造真香”?真正的挑战还在路上

2022-03-29

2022年的3月,是极为不寻常的一个月。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正在重塑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秩序或将因此改变。

在虚虚实实的信息潮中,很多人可能漏掉了一个不太起眼、但很有意义的消息。

3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声明,宣布重新豁免“301条款”中涉及的352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

本次豁免的商品包括泵、机械和电动机等工业部件、特定种类的自行车部件、化学品、海鲜和行李袋、吸尘器和其他消费品。涉及金额约619亿美元,约占加征关税总金额的21%,约占中国对美总出口的12%。

这次对华贸易新规,说明了哪些问题?我们又能从这则消息的背后,看清怎样的趋势?

01

在当前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拜登政府此举意在减轻美国的通胀压力,也有助于改善中美关系。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本次获得关税豁免商品占比较少,总体来说影响相对有限。

▲ 特朗普时期有2200多种商品获得关税豁免资格,拜登政府批准的352种商品不过是其1/7。

关税豁免肯定会给相关产业带来一定利好。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7.5%——25%的关税,给许多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美国进口商也是如此。

同时也要看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挑选的关税豁免商品是经过筛选的。

筛选条件包括:该商品是否具有高替代性,美国从第三方进口类似商品是否便捷,美国国内的生产能力及对美国相关企业的影响。

总的来看,美国此举的主要衡量标准,仍是对美国供应链造成影响的大小,以及是否能让美国减轻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目的还是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只允许可替代性商品进入美国市场

02

美国对华贸易新规的靴子终于落地。

在看到关税豁免给相关制造业产业链带来利好的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迎来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挑战。

有舆论称,重新获得关税豁免后,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应该把价格涨起来,不能再拼命内卷打价格战,导致自己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这种想法当然是积极的、可以理解的,但是却忽略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大势。

当下,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招工难”、“招工贵”频频登上热搜。而东盟10个成员国的近7亿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国为38.8岁),平均薪资甚至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于是,一批批外商争先恐后登陆新“洼地”,在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扩充产能。

虽然这一趋势曾经被疫情大爆发打断,但是随着奥密克戎变异病毒致死率下降,东南亚势必会重整旗鼓,向着新一代“世界工厂”进发。

考虑到美国只对可替代性强的商品豁免关税,其生产企业大多面临着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并不掌握定价权。如果这时候涨价,很容易会被东南亚工厂抢走订单。

可能有人会说,像缝衣服、装零件这种中低端制造业,跑了就跑了呗,高端制造业才是未来。

只说对了一半。产业升级是必要的,但中低端制造业不仅事关中国14亿人的生计,也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一部分,我们永远不会抛弃。

第二,靠收购外企实现产业升级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中国只能靠自己苦练内功。

在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单纯依赖技术引进不做自主研发,或者关起门来闭门造车,都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随着欧美对中国的不友好情绪增大,中国企业通过合资和收购引进技术已经越来越难。

前几年,北京天骄航空产业公司准备收购乌克兰发动机巨头马达西奇,“万事俱备”却遭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翻脸耍赖,血亏35亿美元。

▲ 世界最大运输机安-225的大推力的发动机就是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可惜这架“苏联巅峰之作”已被战火摧毁。

今年3月中旬,就在中意外长会谈次日,意大利政府宣布中国中车对意大利无人机企业的收购无效,只给出了两个莫名其妙的理由。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再想通过合法的市场渠道染指核心技术,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在长期的国家利益面前,只靠钱往往解决不了关键问题。

芯片、光刻机、发动机、工业软件……中国制造在很多关键技术领域,都与世界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自主研发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三,贸易壁垒有了新的玩法。

3月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欧盟成员国已就欧盟碳边境税达成一致。2023至2025年为实施过渡期,2026年起将正式全面开征,征收范围包括水泥、化肥、铝和钢铁等行业。

而且,欧盟未来很有可能会继续扩大行业和产品范围,造纸、玻璃、化工等行业都会被纳入。

这些很多都是中国的重点出口产品,这些产品也正好集中在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基础型产业。未来,它们都要参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碳排放价格,缴费购买相应的碳含量交易许可。

欧盟的碳交易价格已经超过了60欧元/吨,而中国的碳交易价格只有不到60元/吨。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企业的出海成本还将不断升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这也是中国要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尽快实现绿色转型,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海外投资、项目建设与融资等方面,都将受到碳定价的制约。

03

对于中美关系,中国一贯坚持“合则两利,斗则两害”,最高领导人也多次表示——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两国,也容得下亚太各国。

当前的博弈和不稳定,终将成为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

在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中,中国必将修炼出更强大的体魄。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也将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带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1月1日,RCEP已经正式生效。这表明中国开始引导和重塑当下的游戏规则,进一步打开外贸朋友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中国将有力支撑起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发展。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