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招商人该如何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04-12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其中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并不多,却一针见血。

《意见》全文7700多字,太庞大也太丰富了。

要理解这样的文件,重要的是抓住关键点。所以我们不去逐条解读,而是讲几个故事。

01

很多年前,有一个A区,经济发展非常好,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都愿意过去投资。但是紧挨着它的B区,日子过得就没那么好。

所以B区就很想沾沾A区的光,希望能把两个区的交通路网连接到一起。

但是A区是怎么做的呢?

A区只把路修到离B区还剩几百米的地方,就不再往前修了。甚至还会在最后几百米挖条沟,制造些障碍,反正就是不方便过去。

有人私下问A区领导,为什么这样做?

答曰:我们这里地价贵、房价贵,B区的价格只有我们的一半不到。真要把路修通了,建厂的企业、买房的消费者都跑到那边去了怎么办?

后来,A区的领导调到了B区任职。这回变成他跑去提议打通断头路,结果还是毫无动静。

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其实不仅是政府,任何一个组织,只要分了部门,就会有相应的隔阂出现。

这种隔阂,可能是物理上的,也可能是制度上的、市场上的。

遇到这种问题,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是由上级部门统一规划、批准、打通,但是这两个区之间的事情能不能进到市里的大盘子,还得看迫切程度,慢慢排队。

第二种是把这两个部门合并。

故事里的A和B,后来还真的合并了。合并肯定不只是为了这几条断头路,但是不到半年,之前迟迟打通不了的断头路,全都通了。

02

回到《意见》,国家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本质就是要打通因为行政区划形成的物理上、制度上、市场上的断头路。

管理学中有一个管理幅度的概念: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最多10个。超过了10个人,你很可能就会弄不清大家的真实情况。

所以政府机构的配置也遵循这个规律,班子成员尽量在10个之内。如果组织过于庞大,就层层分级,每层负责人仍然只直接管理10个人。

这也是现代科层制的由来。

把它放大到整个国家,我们根据山川地理、资源禀赋、方言文化不同而划分成为不同的省、市、县、乡,形成了当前的五级政府架构。

还是那个问题,一旦划分了部门,各个部门因为分工不同、考核指标不同,所以在分工协作的同时,势必也有利益冲突的一面。

于是,很容易就形成了《意见》中提到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可以这样理解,每个省都是一家子公司,全国31家子公司都设立了自己的市场部,负责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以最终的经济指标论英雄。

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

比如当年的昆山。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招商人员直接去外商聚集的上海抢资源——想方设法找来外商的联系方式、下榻酒店,甚至直接住在酒店大堂,在酒店门口备车,随时把准备到浦东考察的外商“截胡”到昆山。

那时昆山的土地价格大约只有上海浦东的八分之一,还附加了很多税收优惠条件……

这种优惠对来大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所以很多外商、台商,真的就这样被昆山挖过去了。

这种模式当然有好处,因为它确实促进了城市之间、区县之间的竞争。

全国各地都把招商引资当做“一号工程”来抓,所有社会资源都在往经济发展方面倾斜,这种竞争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这种模式也有坏处,那就是严重的同质化。

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很多地方都在对标模仿。县城、乡镇也要盖出和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发展和城市一样的产业,这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税收等方面都会造成浪费。

比如西北易干旱的农业市,连道路绿化都缺乏资金,却要大手笔抽取地下水或调用农业灌溉用水打造“生态水乡”,严重脱离实际。

比如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合度非常高,还经常互相挖人,导致用人成本徒增。

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的利弊关系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8年,全球外资汹涌进入的这30年,各地相互竞争的结果,是把各层级的外资都留在了中国。

条件优秀的一线城市留住了欧美资本,条件稍差但是优惠政策大放水的昆山们留住了台资,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收获。

外资在这里赚到了比其他国家更高的利润,地方政府则收获了GDP和税收,居民得到了就业机会,开发商可以卖房子赚钱,政府可以卖地给开发商获利,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共赢,造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慢慢降了下来,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随之上升,外商的投资意愿也随之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国际巨头都不愿意透露核心技术。他们把研发放在本国,把制造放在中国,我们一年到头只能赚个辛苦钱。

以前我们是真的没办法,想自己搞研发,但是没人才没技术;想消费,但是大家都很穷。所以只能配合发达国家,玩他们主导的游戏。

但现在,经过多年学习,中国人不仅在外企打工学到了许多的管理知识,还慢慢从制造往研发延伸,攻克了很多被发达国家把持的技术。

而且打工久了,中国也培养了三四亿中产,有了自己的消费群体。

研发、生产、消费,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中国自己慢慢都具备了。这就意味着在国内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加上目前美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又逼着中国在许多领域必须自力更生,不得不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

内外交织,这就是《意见》出台的时代背景。

而这也意味着,原先为了吸引外资而建立起来的那套招商引资机制,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03

抓住这些关键点,再去读《意见》中与招商引资相关的部分,就会豁然开朗——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对新出台政策严格开展公平竞争审查。

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

鼓励各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防止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行为,以优质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

《意见》把原先各省都设立市场部的架构,调整成有的省侧重研发,有的省负侧重制造;有的高校侧重培养研发人才,有的高校侧重培养制造人才;物流运输怎么打通断头路,信息共享怎么破除壁垒、破除孤岛效应……

与这些目标配套的人员、资源、制度该怎么配置?利益所得该怎么分配?原先的激烈竞争,该怎么变成互利共赢?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外乎这些。

与之相对应的,招商引资的思维模式,也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招商引资方式

从“粗放型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

《意见》指出“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过去那种直接在税收、能源、土地成本上优惠的“粗放型招商”,未来或许将逐渐式微。

4月5日,被称为“光伏茅”的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云南省发改委函告:取消公司在云南省享有的优惠电价政策和措施,未来全部用电价格将直接与电网企业结算。

此举虽未被证实与《意见》有直接关系,但也可看作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风向标。

以这种有地方保护倾向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未来可能会越来越举步维艰。

此外,近几年各地优惠政策日趋同质化,大规模让利对真正优秀的企业已经没有吸引力。

尤其是在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招引上,招商人员必须弄清行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真实情况,才能与企业“在同一个频道对话”,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潜力和风险。

弄清楚这些,才能明白企业的短板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地帮企业“补短板”,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市场化招商机构也是专业化招商的重要手段。

搭平台、借“外脑”,政府逐渐从“主导招商”转向“引导招商”,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渠道、信息和经验优势,有助于拓宽招商发展空间。

招商引资模式

从“拼抢资源”向“合作共赢”转变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有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未来,相邻地区要转变过去拼抢资源的恶性竞争状态,通过合作招商实现产业和人才的有序转移,共同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

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就全面启动了“山海协作”工程。“山”指浙江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海”指沿海发达地区。

20年过去了,“山海协作”仍在持续推进。以温州市鹿城区帮扶泰顺县为例,结对以来,两地达成制造、加工、农业、旅游、餐饮等领域的山海协作项目46个,构建起“三大协作平台”。

2021年12月,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和国家发改委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沪苏浙三区五市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皖北八市。

帮扶而非虹吸,这是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的新举措,也是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进程中,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学会从整盘棋的角度思考,从“拼抢资源”转向“合作共赢”已成为必然趋势。


所以,《意见》罗列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最核心的思路是什么?

还是打通断头路。

把原先省市之间、区县之间为了相互竞争,分散在各个角落的信息之路、资源之路、市场之路、物流之路、交通之路、人才之路打通。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曙光,但真正要实现,还得靠人来推动。

作为招商人,必须率先打通思想上的断头路。毕竟,只有破除了地方上的自我“小循环”,才能真正构建起“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