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出海抢订单”和“扩大内需战略”结合起来看

2022-12-16

政府“组团出海抢订单”的消息,刷屏了。

各地干事创业的热情值得肯定,的确能帮企业维护关系、稳定客源、提振信心。

不过,外需和内需要结合起来看。

国务院12月14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 2022-2035年 ) 》,给下一阶段工作划了重点。

外需告急

从出海目的地来看,主要围绕着东盟欧盟日本,这三大贸易伙伴。

美国就很少有人去。

最近美西航线基本不堵了,运价也在快速下跌。企业也明白,美国的高通胀侵蚀了企业和民众的购买力,去了效果也不大。

而且,大家也在尽可能开拓“大国角力场”之外的订单,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

不过,实际效果可能不太乐观

因为现在这个时间点,短期的圣诞订单基本都交付了。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长期订单也很难拿到。

但是,即便现在不是最佳出海时机,“出海抢订单”这件事,仍然有重要价值。

2022年,国内原计划举行1159场展会,结果只有292场开展。超过300场原定于12月举行的展会,延期到2023年。

对于那些需要从展会获取客户的外贸企业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这个时候,政府愿意拿出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帮企业渡过难关,绝对是大好事。

从政府层面来看,这波“出海潮”,也是各地比拼营商环境的关键时机。

千金市骨骏马来。

就算抢来的订单真的有限,但只要能展示出亲商、爱商的态度,就绝对不亏。

总的来说,“出海抢订单”只能缓冲出口下行的态势,无法从根本上改变2023年的大趋势——经济很难靠出口这架马车来拉。

▲ 11月出口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同比下滑,且下滑幅度超过出市场普遍预期。

外循环转弱之际,更加考验决策层要如何刺激内循环

关键时刻,重磅文件出台。

内需破局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有2万多字,是一份非常长的文件。

读罢全文,我认为真正的“草蛇灰线”,是发展目标里的“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全文一共提出了17个小目标,但要求大多是“大幅提升、更加健全”,只有这“四化”的要求是:2035年“基本实现”

所以,这“四化”很可能是核心KPI。

新型工业化

对招商人来说,新型工业化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35产业升级等内容,都包含在这下面。

包括放宽对部分产业的限制,将来也会放到“鼓励推动新型工业化”这个帽子下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各地也开始抓住工业制造这个“牛鼻子”。

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差异化、协调发展,而不是再次陷入同质化的怪圈,是地方政府需要更多考虑的。

信息化

其实,新型工业化中就包含了狭义的信息化,比如工业互联网,就是以实时互联的数据来指导工业发展。

所以这里的信息化,指的应该是社会治理层面。比如放管服、金税四期、防灾减灾救灾、环保,是整个体系的信息化改革。

最重要的任务,要数“统一大市场”了。

今年的很多工作部署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但是想加快进度,需要下大决心。

城镇化

还是以人口为核心的县域城镇化

这两年,很多地方债台高筑,急需输血。

但用地指标、转移支付不能平均分配,所以国家鼓励县域间的良性竞争。

还是之前说过的,“得人口者,得未来”

谁能推动更多农村人口进城,谁就能得到国家的更多投资。

《纲要》中提到的,“推动公共资源由主要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主要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将成为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轴。

如果营商环境不过关,产业规划不合理,招商引资不努力,一些弱市获得的资源倾斜,甚至会被强县抢走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分一明一暗两条线。

明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比如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这些都是一贯坚持的。

暗的是农村的土地流转。

方向已经明确,但具体如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如何用市场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还有待观察。

未来可期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是外需,投资和消费是内需。

《纲要》特意把“促消费”放到了“优投资”之前,释放了很多利好消息。比如:

提到了对吃穿等基本消费的升级,出行相关的汽车电动化和配套基建。

明确强调了服务业的重要性,专门点出了文化、旅游、养老、分层医疗、体育、社区服务、家政行业。

明确表达了对O2O、互联网文娱、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共享经济、自媒体和社交电商的支持。

从前后顺序上,不难发现《纲要》对消费与投资的重要性的考量。

但是,“促消费”的篇幅却很短关于“优投资”的内容,则占到了全文的近一半,发力点明显更多比如:

制造业的投资支持,放在了首位。

以大城大区为核心的交通基建、新能源和环保减污基建、水利基建、物流基建,以及各类新基建。

一如既往地强调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要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当然还有以人口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以及品牌化、标准化、对外开放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纵观全文,让普通人敢消费、敢投资、敢借贷的部分,确实比较少。

这也印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在扩大内需战略中,消费发挥的是基础作用,投资发挥的是关键作用。最实际的,大概是这条:

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未来或许有可能,会放宽某种劳资沟通机制,让打工人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

虽然可能导致我们彻底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却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




总的来说,《纲要》可以归纳为:

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替代过往单纯在数量上的供给;

放宽部分市场准入,明确未来对市场干预的边界;

政府来做最大的火车头;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带来的增量,间接刺激内需。

其实,这份文件更像是把各类经济政策打包,先放到“内需”这个帽子下发出来,用以表明态度、提振信心。

更明确的经济工作部署,还要看接下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