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读出了信心,透露了关键

2023-01-13

街道上车水马龙,路边摊热火朝天,市中心的餐厅,开始排队叫号了……

城市烟火气恢复不少,内心自然也轻松下来。

包机出海抢单、援企稳岗纾困、促消费稳投资、调整消费措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彰显着经济韧性与活力。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信心支撑,尤其是爬坡过坎的时候。多一点信心,就多一些攻坚克难的力量。

所以,想恢复经济,当务之急就是提振信心:一是消费者信心,二是投资者信心。

地方发展的信心源自哪里?结合上海、浙江政府工作报告,聊一聊……

盯经济 提信心

众所周知,过去部分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了民营经济,导致企业信心低迷。

确实,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应该说是处于历史性低谷。从统计数据上来看,2022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但民间投资仅增长1.1%。

其中,小企业的降幅更大,绝大多数就是民营企业,他们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力。从全局来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止“五六七八九”了。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对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提振信心?从四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辩证看待政策红利。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这样有利于坚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稳定市场预期。目前来看,在基数效应和二十大政策红利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速向好。

第二,稳住市场主体基本盘。针对于此,可专门部署涉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措施,在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让企业家敢投资、敢创业、敢投入生产。

第三,重在于扩大内需。在拉动消费的一系列部署之外,还必须建立起一系列稳增长、稳预期的长期支撑政策和对应制度保障,如继续在中长期内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

第四,提高对外开放。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一系列措施,有助于稳定和提振外资外企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

打算盘 看风向

上海作为全国的风向标,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经济施政的着力点在哪里,哪些产业有望收获政策利好,寻找线索、窥之一二,透露了诸多重要信息。

1月11日上午,上海世博中心,市长龚正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上海龚市长在报告中,把2023年上海的GDP增速目标定为5.5%以上。这等于划出了增速底线,就是5.5%,向上还有空间。

因城施策的基调下,各地的楼市调控政策向来备受关注。上海龚市长在报告中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言外之意,楼价暴涨的幻想要抛弃,楼价暴跌也是允许的,平稳和健康,才是有形之手的目的。

龚正还提出:“落实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

今年外资,绝对是重点发力方向。

目前,各地方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已经对外资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吸引力。

再加之,1月1日,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

与上一版相比,新版目录净增加239条,增加条目数为近年来最多,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

同时,再结合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到寻求破解困难的“钥匙”,就得拿出解决问题的“药方”。

只要浙江一起跑,全国都在跟跑。左手拿着信心战的小喇叭,右手打着经济账的大算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一年,浙江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稳进提质组合拳,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冲击和挑战。

全国亦是如此,超预期”三个字,足见形势之难、步履之艰。

过去五年,同样是历经艰辛。但成绩也令人鼓舞: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局,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这是为什么呢?

浙江干部敢为,是出了名的。上世纪50年代,时任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率先搞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谢高华喊着“出了问题我负责”,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才催生出世界第一大市场。

再讲一个“不敢钉8颗纽扣”的故事:国外某品牌服装一件售价上千元,而位于象山的加工企业,只敢为每件衣服钉6颗纽扣,尚有微薄利润;如果将纽扣数量增加到8颗,就无利可图。

正是提出了提“腾笼换鸟”的思路,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逐步从“低小散”转向“高精尖”。

今年,浙江在“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迭代升级,集成创新形成了“8+4”政策体系。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释放了利好的政策举措,比如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及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等十大工程等。

这也契合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提起重大项目,浙江并不陌生。过去几年,浙江每年都要举行两次重大项目开工,去年更是首次举行了三次。

主要原因是,“三驾马车”中的出口与消费相对疲软,投资必须担当起领跑的重任。

浙江似乎总能找到,“最节省成本和最大效能”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最懂赚钱的是他们,算盘总是打的山响。

最懂关怀的也是他们,办事总能办到心窝上。

最懂宣传的还是他们,事刚办完就能上个热搜。

应变局 开新局

今年,整体宽松的宏观政策定位,必然会产生拉动效应。

2023年的政策力度,相比2022年会更大,这为需求的恢复、投资增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也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因素。因此,各地方要保证宏观政策的“相机抉择”,从而应对出现的一些超预期问题。

有人说,那些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没有一样是无用的,都藏在你的气质里。

对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一个省份亦然。

游泳总会呛水,跑步难免崴脚。各地方经济发展,往前走就可能会遇到困难与挑战。有时候信心缺失,源自于发现不了问题。

但是,只要病灶找到了,药方一定要配在手上。路在脚下,事在人为,明天的一切会更好。